走好乡村“内外融合”的发展之路

当前,广东各地正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构建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挑战,需以系统思维统筹内源性发展与外部资源导入,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形成内外要素良性互动的融合发展格局。具体可从价值重构、机制创新、要素赋能、产业升级四个维度协同推进。

构建乡村价值认同是筑牢发展根基的关键

乡村是人类精神原乡,在谋求乡村发展的时候,需要尊重村落发展规律,乡村不仅是物质生产空间,更是承载文化记忆的精神家园。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需注重传统要素的创造性转化,同时将政府引导、社会帮扶与乡村自身资源禀赋有机衔接。乡村文化、民俗、生态等文化资源,是激活乡村发展,塑造外力帮扶与乡村内源性发展相互结合的重要动力。比如,岭南地区的舞狮、粤剧、龙舟等文化符号,既是村民情感认同的载体,也是转化为特色文旅的产业资源。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广场、非遗工坊等公共空间,既能强化村民文化自觉,又能塑造差异化发展优势。又如番禺沙湾古镇通过活化利用岭南建筑群,将飘色巡游等民俗活动转化为常态化展演,既保留文化原真性又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了文化认同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需要突破传统治理惯性

建立农户、集体与市场主体的共生关系,是破解乡村发展碎片化难题的重要路径。为此,要拓展农户、村集体与市场化机构的合作形式,创新乡村组织经营机制,构建涵盖农户、集体与市场化机构的紧密联系的混合经营制经营主体,逐步完善混合所有制经营主体的治理体系,明晰各方权责边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和收益分配机制,既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又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构建包容性的利益机制,形成“农户的归农户、集体的归集体、市场主体的归市场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治理包容和分配包容。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释放内生动力的突破口

针对乡村要素流动性不足的瓶颈,需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一要重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集体建设用地跨村流转等创新举措。为此,要构建积极有效的制度支持体系,推进乡村要素赋能,稳步推进城乡要素等值发展。2024年自然资源部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导向,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式。一些地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的实践表明,通过规范土地价值评估流程、建立增值收益阶梯分成制度,能够有效平衡各方诉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接下来,还需配套完善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包含基准地价、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的制度框架,使更多乡村沉睡资源转化为流动资本。

二要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将传统农户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人力资本活力。

乡村产业创新需立足地域特色实现价值跃升

要发掘乡村原乡价值,创新利用乡村多元化资源要素。跳出单一农业思维,挖掘生态、文化、科技复合价值,比如围绕各乡村山岭、河流、渔港、阳光、海洋等资源禀赋和文化、民俗、生态等特色文化,推动农业多功能价值转化,构筑乡村多元化发展情景。为此,要继续做好融合文章,推动资源创新利用和产业创新有机融合,实现产业功能融合、价值融合,推进产业纵向融合、横向融合。一要推动乡村产业创新,提升乡村产业根植性和在地性,持续提高乡村内源性发展能力。比如,岭南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类型丰富,要积极盘活多元化农业文化遗产,将其与当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串联起来。以增城荔枝古树群为例,既可开发古树认养等体验经济,其种质资源又为品种改良提供基因宝库。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传统物产品质,结合品牌营销重塑价值认知,能够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到地理标志产品的转型升级。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质是重构城乡关系、创新治理模式的系统工程。通过文化赋能重塑价值认同,以制度创新畅通要素流动等举措,实现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实现“物的新乡村”向“人的新乡村”“未来新乡村”加速转型,最终使乡村成为承载乡愁记忆、创造美好生活、充满创新活力的现代化空间,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提供实践范本。

(作者系大象vip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