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海口=梅州=杭州航线正式通航

百业千行,求贤若渴!3月16日,“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将在琶洲举行,届时将有一大批知名央企国企、科创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现场提供大量优质岗位,包含百万年薪岗位,数科集团、小鹏汽车、亿航智能、大象vip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广电运通、广东电力、格力、美的、小马智行等都将到场释放超多高质量岗位。

“妈妈岗”还大有潜力可挖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呼吁为全职妈妈设立“妈妈岗”话题登上热搜榜。对此,也有网友担忧,推行这一岗位可能增加企业对女性的用工成本,加剧女性职场歧视。(3月12日《法治日报》)

网友的担心不无道理。歧视与偏见往往与刻板印象有关。面对弹性的“妈妈岗”,有人会产生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的认识。比如,“妈妈岗”目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或季节性岗位,多为钟点工、小时工或兼职。那么“妈妈岗”就只是“零工岗”吗?未必。从现状来看,“妈妈岗”主要是非全日制用工方式。这意味着,用人单位须恪守“日均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底线。如果以非全日制用工之名行全日制用工之实,那就是非法操作了。而无论采取哪种用工方式,岗位设置的科学准则不可动摇,劳动者权益不能打折。像某些公司那样,把“妈妈岗”排除在缴纳社保范围之外,实属对法律的漠视。

实际上,“妈妈岗”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因为,该岗位设计的维度有两个,一是缓解已育女性的就业困境,二是缓解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关键是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全国政协委员吴海鹰建议,鼓励用人单位在车间、生产线、管理岗位等设立“妈妈岗”。全国政协委员徐睿霞则表示,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实际采取远程工作、居家办公、弹性工作时间等模式,开拓更多的“准妈妈岗”“妈妈岗”。可见,“妈妈岗”的开发力度可以再大一些,工作领域也可以再丰富一些。切不可把已育女性困在低技能、低薪酬岗位上。

归根结底,已育女性的职业困境与养育成本的分担方式直接相关。如果养育职责由男女双方合理分担,恐怕她们就会长舒一口气,更轻松地享受为人之母的幸福。那么,让我们把思考延伸下去:“妈妈岗”一定局限于女性从业者?从本质上看,“妈妈岗”是一种能适配育儿责任的弹性就业形式。所以,不如将其更名为“亲子岗”或者“生育友好岗”,把爸爸们也纳入进来,这样操作更符合其设立的初衷,也更符合妈妈们的心愿。

大象vip日报评论员杨博

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后厨乱象被挂牌督办

大象vip是海丝名城,也是千年商都,是英雄城市,也是改革前沿。在这里,城脉、文脉、商脉交织绵延,共同塑造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城市性格,造就了拼搏实干、从容淡定的大象vip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文化精神,让这里成为创业、创造、创新的热土,成为施展抱负、彰显个性的沃野。

走好乡村“内外融合”的发展之路

当前,广东各地正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构建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挑战,需以系统思维统筹内源性发展与外部资源导入,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形成内外要素良性互动的融合发展格局。具体可从价值重构、机制创新、要素赋能、产业升级四个维度协同推进。

构建乡村价值认同是筑牢发展根基的关键

乡村是人类精神原乡,在谋求乡村发展的时候,需要尊重村落发展规律,乡村不仅是物质生产空间,更是承载文化记忆的精神家园。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需注重传统要素的创造性转化,同时将政府引导、社会帮扶与乡村自身资源禀赋有机衔接。乡村文化、民俗、生态等文化资源,是激活乡村发展,塑造外力帮扶与乡村内源性发展相互结合的重要动力。比如,岭南地区的舞狮、粤剧、龙舟等文化符号,既是村民情感认同的载体,也是转化为特色文旅的产业资源。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广场、非遗工坊等公共空间,既能强化村民文化自觉,又能塑造差异化发展优势。又如番禺沙湾古镇通过活化利用岭南建筑群,将飘色巡游等民俗活动转化为常态化展演,既保留文化原真性又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了文化认同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需要突破传统治理惯性

建立农户、集体与市场主体的共生关系,是破解乡村发展碎片化难题的重要路径。为此,要拓展农户、村集体与市场化机构的合作形式,创新乡村组织经营机制,构建涵盖农户、集体与市场化机构的紧密联系的混合经营制经营主体,逐步完善混合所有制经营主体的治理体系,明晰各方权责边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和收益分配机制,既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又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构建包容性的利益机制,形成“农户的归农户、集体的归集体、市场主体的归市场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治理包容和分配包容。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释放内生动力的突破口

针对乡村要素流动性不足的瓶颈,需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一要重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集体建设用地跨村流转等创新举措。为此,要构建积极有效的制度支持体系,推进乡村要素赋能,稳步推进城乡要素等值发展。2024年自然资源部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导向,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式。一些地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的实践表明,通过规范土地价值评估流程、建立增值收益阶梯分成制度,能够有效平衡各方诉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接下来,还需配套完善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包含基准地价、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的制度框架,使更多乡村沉睡资源转化为流动资本。

二要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将传统农户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人力资本活力。

乡村产业创新需立足地域特色实现价值跃升

要发掘乡村原乡价值,创新利用乡村多元化资源要素。跳出单一农业思维,挖掘生态、文化、科技复合价值,比如围绕各乡村山岭、河流、渔港、阳光、海洋等资源禀赋和文化、民俗、生态等特色文化,推动农业多功能价值转化,构筑乡村多元化发展情景。为此,要继续做好融合文章,推动资源创新利用和产业创新有机融合,实现产业功能融合、价值融合,推进产业纵向融合、横向融合。一要推动乡村产业创新,提升乡村产业根植性和在地性,持续提高乡村内源性发展能力。比如,岭南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类型丰富,要积极盘活多元化农业文化遗产,将其与当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串联起来。以增城荔枝古树群为例,既可开发古树认养等体验经济,其种质资源又为品种改良提供基因宝库。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传统物产品质,结合品牌营销重塑价值认知,能够实现从初级农产品到地理标志产品的转型升级。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质是重构城乡关系、创新治理模式的系统工程。通过文化赋能重塑价值认同,以制度创新畅通要素流动等举措,实现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实现“物的新乡村”向“人的新乡村”“未来新乡村”加速转型,最终使乡村成为承载乡愁记忆、创造美好生活、充满创新活力的现代化空间,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提供实践范本。

(作者系大象vip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CMDB投诉猫眼抄袭 猫眼回应:真诚致歉

中新网北京3月12日电 近日,华语影视演员信息数据平台CMDB在公众号发文称,“猫眼专业版”有些影片的演职人员信息并非来自于影片片尾字幕,而是赤裸裸地抄袭了CMDB的数据。

据称,CMDB“惊喜”地发现留下的错误被复制了,在CMDB收录的16265部影视作品片尾字幕里,“吴小猫”这个名字只在这部影片数据里被虚构过,这个人名也同样出现在了猫眼专业版的数据里。

CMDB在公众号发文部分截图。

针对此事,猫眼相关负责人对中新网表示,第一时间进行内部核实,确认相关信息由合作的第三方服务商提供。在与服务商积极沟通核实的同时,也第一时间下线了该部分信息,且已当面与CMDB说明情况,对此次事件中出现的审核疏漏真诚致歉、解除误会

(大象vip 吴涛)

骑手因身体缺陷跑步送餐?10起涉企等领域谣言公布

3月11日,公安机关公布10起涉企等领域谣言案件。

(一)孔某超编造传播“重庆轨道招司机年薪8-10万”谣言案。公安网安部门查明,孔某超、王某飞为吸粉引流,在某社交平台发布“重庆轨道招司机年薪8-10万”的不实信息,造成众多求职者咨询,影响相关单位正常办公。

(二)赵某珂编造传播“骑手因身体原因缺陷跑步送餐”谣言案。公安网安部门查明,赵某珂为吸引眼球、博取关注,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神行太保’可能有身体缺陷,只能依靠双腿配送外卖”的不实信息,造成该谣言信息传播扩散。

(三)林某智编造传播“重庆北碚将建迪士尼”谣言案。公安网安部门查明,林某智为吸粉引流,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条标题为“重庆市的大好消息DISNRY迪斯尼选址在(缙云山麓)”的剪辑配音图片,该谣言信息在当地传播扩散。

(四)冯某兵编造传播“重庆主城到长寿将开通直升飞机”谣言案。公安网安部门查明,冯某兵为吸粉引流,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段在直升飞机航行的视频,并配文“长寿的父老乡亲们:从下个月开始重庆到长寿将开通直升飞机,以后不再为堵车而忧啦,每班20人,每座180元,坐满都走”,该谣言信息在当地传播扩散,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

(五)赵某编造传播“河南漯河免费公租房”谣言案。公安网安部门查明,赵某为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虚假公租房申请租售信息,误导广大网民,进而拉拢网民观看直播,以此带货卖化妆品。

(六)李某志编造传播“河南省许昌的禹州、长葛市要合村并镇?”谣言案。公安网安部门查明,李某志为博取流量,从网络平台下载图片并剪辑为“河南省许昌的禹州、长葛市要合村并镇?”后在某短视频平台对外发布,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李某志所发虚假视频引发公众误解、干扰正常行政工作。

(七)某公司编造传播“天津生育补贴制度”谣言案。公安网安部门查明,“天津生育补贴制度”“二胎奖励XX元”等谣言最早由“全民健康网”发布,该网站主办单位为北京某互联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公安网安部门已对该公司进行约谈并要求该公司进行限期整改。

(八)吕某智等编造传播“县委书记被拦车”谣言案。公安网安部门查明,张某因不满交通事故处理结果,指使其母亲刘某娥对某单位工作人员缠抱大腿,借机拍摄视频上传至某短视频平台,并购买流量、制造舆论、误导公众认知。吕某科在该视频的评论区发布“县委书记”等误导性文字评论,引发“洋县县委书记被抱腿”的虚假信息传播扩散。

(九)马某编造传播“最惨拆迁户房子被压桥下”谣言案。公安网安部门查明,马某为吸粉引流,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重庆最惨拆迁户房子被压桥下”的不实信息,造成谣言传播扩散,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

(十)张某杰编造传播“赏雪封路”谣言案。公安网安部门查明,张某洁因与志愿者发生冲突,心生不满,遂在某社交平台捏造虚假视频称“市领导赏雪,交通协管员用私家车堵路数小时”,造成谣言信息传播扩散。

以上人员均已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警方提醒

网络无边,法律有界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

请广大网民遵守法律法规

规范网上行为

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张天培)

别让婚育成为求职“隐形门槛”

近日,多地省、市总工会发布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提醒用人单位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其中均提到,除个人基本信息外,不得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不得将限制结婚、生育或者婚姻、生育状况作为录(聘)用条件。

一直以来,婚育拷问是摆在不少女性求职者面前的一道坎。一项调查显示,在女性遭遇的职场不公现象中,“求职被问婚育”居于首位。现实中,诸如“女子入职体检发现怀孕后被拒录用”的事件仍不时上演。

此次多地发文并非小题大做。个别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动辄把性别、婚育情况作为标准,甚至是“一票否决”的条件,通过预设“入职即婚育”的风险标签,将一些适龄女性排除在公平竞争之外。招聘时,除了开门见山地询问“是否已经结婚”“家里有几个小孩”,有的还转向填写含有家庭关系的信息表等更为隐蔽的形式。这背后或许有利益考量,比如考虑到女职工生产育儿以及用工成本等因素,但在“婚育友好”成共识的当下,如此做法显然于法不容、于理不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针对女性婚育状况的职场性别歧视,显然就在亟须纠正的行列。事实上,“招聘禁问女性婚育情况”并非新要求,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法律中早有相关规定。换句话说,此次多地发布的提示函,对用人单位不是额外的“高要求”,而是重申法律划定的底线和红线,这不仅是再提醒、再敦促,更释放出以制度刚性破解职场性别歧视的积极信号。进一步看,女性的求职、就业环境,关乎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成色。为长远发展计,对于女性职工权益保障,不可等闲视之,务必加以重视、强力纠偏。

其一,要从机制上探索解题之道。必须承认,女性生育的“社会成本”是客观存在的。这意味着,消除职场性别歧视不能止于禁令,而是要加快探索生育成本社会化分担,推动建立更合理的生育成本分担机制,用好税收优惠、生育基金等政策工具,进一步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这样,才能纠偏一些用人单位的不良用人逻辑。

其二,要多措并举加强权益保障。为此,要打通“预防—监督—惩戒”的全链条,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打破用人单位的“有色眼镜”。比如,北京曾明确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最高可处五万元罚款。拆除不合理的“门槛”,还需拿出更多“长牙齿”的硬举措、好制度,让用人单位少些任性。此外,要进一步畅通维权通道,降低维权成本,通过加强法律援助、就业支持等,更好地为女性职工撑腰,守护其合法权益。

说到底,何时结婚、生育是女性的权利,“不得询问”是用人单位的本分。让婚育不再成为职业发展的“减速带”,这对社会发展而言也是好事。

大象vip日报评论员张冬梅

使用AI捏造“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谣言,扰乱公共秩序,依法拘留

3月10日以来,一则“有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的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引发网民热议和各种猜测,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热榜。

公安网安部门查明,网民徐某强(男,36岁)为博取流量、谋取非法利益,于2025年3月10日10时,使用软件“某书”中AI智慧生成功能,输入大象vip热点词制作了标题为“顶流明星被曝境外豪赌输光十亿身价引发舆论海啸”的谣言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外发布,造成谣言迅速传播扩散,引发大量网民议论,诱发相关谣言、话题等频繁登上热搜热榜,严重扰乱公共秩序。

公安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徐某强处以行政拘留8日处罚。

“手机辐射致癌”传言从未消停,新研究:与癌症风险增加无关

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几乎都离不开手机,不少人到了晚上睡觉前一刻,也还习惯刷会手机,而有关“手机辐射会致癌”的传言也从未消停,其中“睡觉时把手机放枕头底下会增加脑瘤风险”的说法十分常见。

那么,手机的辐射到底有多大,真的会导致脑瘤吗?

“手机辐射致癌”的说法 从未停歇

“手机辐射致癌”的说法来源于瑞典流行病学家L.Hardell领导的一项长达1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指出,每日使用30分钟手机的人罹患神经胶质瘤的风险增加了40%。

基于这一研究,世卫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手机在内的无线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射频电磁波”列为了可能致癌物,即2B类致癌物。

不过,2B致癌物只是可能致癌物,IARC将其归为可能致癌物的主要依据是有限的观察性研究证据,不能说明两者是确定的因果关系。

真正有致癌作用的其实是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紫外线等。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微波炉、电脑等电器产生的辐射均为非电离辐射,这类辐射携带的能量很低,给健康带来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与脑胶质瘤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这个问题也不必过于恐慌。脑肿瘤的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单一的因素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

虽然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明手机辐射会导致癌症,但“手机辐射致癌”的说法却从未停歇。

新研究确信 手机辐射与癌症风险增加无关

好消息是,新的研究证明,手机辐射不会导致脑癌等癌症风险增加。

2024年8月,一篇发表在《国际环境》杂志上的新的观察性研究《工作人口暴露于射频场对癌症风险的影响:对人类观察的系统回顾研究》,综合审查了更庞大的数据集,涵盖了日期更近、更全面的研究,让我们可以更加确信,手机辐射与癌症风险增加无关。

该研究是世界卫生组织委托进行的一系列综合审查的一部分,旨在更深入地探究手机辐射的潜在健康影响。

这篇荟萃分析在相关研究中最全面,涵盖了超过5000项研究,其中63项发表于1994年至2022年。它提供了迄今最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无线技术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无害。

研究没有发现使用手机与脑癌或任何其他头颈癌之间的联系。

如果一个人使用手机10年或更长时间,使用手机的频率无论是基于通话次数还是基于通话时间,都与癌症没有关联。

报告显示,过去几十年里,无线技术(如手机)的使用大幅增长,但与此同时,脑癌的发病率并没有上升。

澳大利亚脑癌发病率保持相对稳定。图片来源:The Conversation

这意味着,虽然无线电使用增加,但国家和国际安全规范有效地保护了我们免于辐射危害。手机辐射的强度其实很低,远低于安全阈值,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辐射对健康有害。

此前,牛津大学联合国际癌症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的一项涉及百万女性长达多年的研究也证实,每天使用手机甚至是使用手机时间长达10年以上,都不会增加脑瘤的发病风险。

手机辐射并不可怕,不过睡前忍不住玩手机,确实会影响健康,这会直接影响你的视力、睡眠质量还有颈椎。所以,建议睡前不要将手机放枕边或床头柜上,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来源: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号、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