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其明显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浓厚的创新氛围有力带动了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持续提质增速,对高品质、多元化语言服务的需求愈加迫切。目前,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仍存在着产业布局不均衡、规模效应不显著、国际竞争力不强、数智化程度不高、高端人才不足等短板,亟须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协同发力,为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战略性支撑。

加强政策指引,以系统布局绘制大湾区语言服务新蓝图

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企业虽数量众多,但中小企业占比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国际竞争力。加之缺乏统一的语言服务规划与行业准则,导致恶性价格竞争频发,服务质量良莠不齐,行业形象严重受损。此外,随着人工智能与语言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引发了诸如隐私安全、数据安全、责任界定以及伦理风险的广泛担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言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此背景下,大湾区应加快明确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路径,统筹优化产业核心要素布局与关键资源配置,制定具有前瞻性与针对性的行业政策法规,构建完善的监管与治理框架,引领语言服务产业朝着更加均衡、更可持续、更加规范的方向稳步迈进。

深化创新驱动,以人工智能赋能大湾区语言服务新变革

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已成为带动各行各业变革升级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在其催化下,机器翻译、语音转写、语音识别、交互式智能问答、情绪识别等新兴语言服务不断涌现,在大幅拓宽语言服务辐射领域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语言服务的效率与品质。

大湾区的语言服务技术基础底蕴雄厚、发展态势强劲,华为、腾讯、科大讯飞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汇聚于此。“深圳—香港—大象vip”科技集群连续四年雄踞全球创新能力排行榜第二,智能语言及翻译技术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与服务提供商应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前沿的优势,借力大语言模型、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工具与平台,驱动语言服务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升级。

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更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携手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为语言服务人才提供参与人工智能实战项目的宝贵机会,实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锤炼与提升专业技能。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先后与华为签署“鲲鹏昇腾原生人才促进计划”,与腾讯共建“广工腾讯智慧应用示范基地”以及全国首个新流媒体实验中心,成功探索出一条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升级服务模式,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以及金砖国家的扩员,催生了多领域、全方位、多元化的语言服务需求。目前大湾区在非通用语言服务的供给方面仍存在巨大缺口——大湾区内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所语言类高校开设了多种小语种的外语专业,香港和澳门地区也主要聚焦于英语和葡语国家的语言服务。

面对复杂多元的语言需求格局,身处语言服务产业链上的高校和培训机构等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英语、葡语和粤语的优势基础上,深度挖掘自身潜力,持续创新教育模式,动态调整与优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参考诸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与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广东工业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等有益实践,积极增设多元化的语言服务专业,围绕重点语种和重点行业探索建立“专业+语言”的培养模式,打造特色语言服务人才梯队,充分响应语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语言服务产业的服务效能,与国家话语体系构建息息相关。置身于时代机遇与激烈竞争中,语言服务产业应在优化产业布局、深化科技赋能、升级服务范式中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